孔老夫子有兩個學生,一個叫子貢,一個叫子路。子貢是魯國的大商人,魯國頒布一個新政策:若魯國人發現國人被賣到其他的國家當奴隸,鼓勵魯商將同胞贖回。子貢因常至各國做生意,經商途中看到魯國奴隸,就都贖回國內。後來官府要給子貢酬勞,子貢本身由於經商很有錢,所以拒絕官府的酬勞;這個消息後來傳出去,百姓都稱讚子貢為人清高!
有一回,子路走在路上,遇見一個人掉入水中,將快要溺斃,有正義感的子路,毫無猶豫地立刻躍入水裡,將此人救起,此人差一點滅頂喪失性命,非常感激子路的幫助,高興地將自己家裡的牛隻送給子路,當作謝禮,子路當下亦歡喜接受,把牛給牽走。
當坊間大家正在津津樂道,子貢和子路這兩大善行,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更為優異,子路做好事但還是把牛牽走,好像較不如子貢。有人請教孔老夫子這兩件事,孔子回答:「子貢較不恰當,現在魯國窮人佔大多數,有錢人極少數,子貢贖人不拿報酬,其他窮人想到子貢都不拿錢了,我贖人回去領錢,好像就矮子貢一截,往後其他人在救人時,就會有所顧慮、有所遲疑;而子路這樣做是對的,往後的人若看到別人危急,也都會奮不顧身地去救人,因為他們都能體會到『善有善報』的道理。」
因此,聖人明辨是善、非善,不被表象左右價值判斷,是從全面性的大方向、通盤思考問題,考慮的不只當下,還有往後的各種影響。龍德 上師曾開示:一個學佛修行之人,應該要有清明智慧,善觀自身與周遭人事物,智慧要經過學習、經過時間歲月,來反覆思惟辨證,才會累積觀察的智慧經驗。
隨手修法施,功德無量! 立即訂閱文章 |
留言列表